luò ㄌㄨㄛˋ

牛部 共14画 上下结构 U+7296 CJK 基本汉字
汉语字典

牛部

14画

10画

上下结构

OOPH 86 、 OOPG 98

FFBHQ

UOWM

99502

U+7296

[43344334453112] 点、撇、撇、点、点、撇、撇、点、点、横撇/横钩、撇、横、横、竖

犖字概述

〔犖〕字拼音是 luò,部首是牛,总笔画是14画。

〔犖〕字是上下结构,。

〔犖〕字仓颉码是FFBHQ,五笔是OOPH 86 、 OOPG 98,四角号码是,郑码是UOWM,中文电码是,区位码是

〔犖〕字的UNICODE是U+7296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9334,UTF-32:00007296,UTF-8:E7 8A 96。

犖的笔顺

犖

犖的意思

luòㄌㄨㄛˋ

基本解释

雜色牛,引申為雜色。怒~(狂怒的雜色牛)。駁~。

特出,明顯。卓~(特出)。~~(分明,明顯,如“~~大端”)

详细解释

名词

1.形聲。从牛,勞省聲。本義:雜色的牛。

2.同本義brindled ox

犖,駁牛也。 —— 《說文》黃白雜謂之駁犖。 —— 《通俗文》斯爲朽關鍵,怒犖抉以入。 —— 陸龜蒙《雜諷》

3.古地名 Luo town。在今河南省淮陽縣西北。

形容词

明顯,分明 salient 此其犖犖大者。——《史記·天官書》。索隱:“事之分明也。” 又如:犖然(明顯的樣子)

犖字的翻译

  1. brindled ox; brindled in color

犖的国语辞典解释

luòㄌㄨㄛˋ

详细解释

1.毛色不纯的牛。

《说文解字•牛部》:“荦,驳牛也。”清•段玉裁•注:“马色不纯曰驳。”唐•陆龟蒙〈杂讽〉诗九首之二:“斯为朽关键,怒荦抉以入。”

2.斑烂的色彩。

《文选•司马相如•上林赋》:“赤瑕驳荦,杂臿其间。”晋•郭璞•注:“驳荦,采点。”

3.地名。春秋时宋地,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淮阳县西北。

分明、显著。

《史记•卷二七•天官书》:“兵征大宛,星茀招摇,此其荦荦大者。”

注:国语辞典来源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

犖的两岸词典解释

luòㄌㄨㄛˋ

详细解释

1.〈书〉杂色的牛。

怒荦。

2.〈书〉色彩斑斓。

驳荦。

3.〈书〉显著;分明。

卓荦、荦荦大者。

注:两岸词典来源于中华文化总会

犖的字源字形

犖(石经·唐·开成石经) 石经 开成石经

犖(印刷字体·宋·广韵) 印刷字体 广韵

犖(印刷字体·宋·增韵) 印刷字体 增韵

犖(印刷字体·明·洪武正韵)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

犖(印刷字体·清·康熙字典)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

犖字组词

犖开头的词语

更多…

犖结尾的词语

更多…

犖在中间的词语

更多…

含犖字的成语